色浆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色浆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龙海东泗乡坚持生态发展理念打造宜居生活圈-【新闻】

发布时间:2021-04-22 16:03:19 阅读: 来源:色浆厂家

­  地处九龙江南溪中下游的龙海市东泗乡,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实践中,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坚持“生态+”的发展理念,巩固发挥原有的生态基础优势,以“为了生态,宁缺毋滥”的姿态谋划布局新兴产业,转化伤损生态的传统产业结构,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努力创建生态宜居“生活圈”,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以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还南溪沿岸自然风光以宁静、和谐、美丽,还百姓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乐感。

­  面貌焕然一新的卓港村一角

­  乡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  “生态+”生活圈如诗如画

­  迎着和煦的冬日暖阳,闻着淡淡的青草芳香,在南溪河畔漫步,是东泗乡卓港村民苏少辉最舒心的时候。说起一年多来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苏少辉感慨万千:“真的没想到,生活环境能变得这么好。”

­  “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进村一身土,环境脏乱差。”是过去卓港村环境条件的真实写照。70岁的苏少辉感触特别深,他说:“我家门口是一塘臭水池,全村人生活污水、养猪废水排放后都流到这里,池水跟墨汁一样黑,苍蝇蚊子乱飞,门窗都不敢开,苦不堪言啊!”

­  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环境宜居开始,从生活环境整治做起。拆除违章建筑,推倒蘑菇房、猪圈,建设排水排污系统,建立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如今的卓港村,农田虾池连片,屋前屋后绿树成荫,白墙红瓦建筑错落有致,村道整洁通畅,骑楼古街古香古色,昔日默默无闻的小乡村变成了省级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漳州市富美乡村创建示范村。优美的自然生态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文艺爱好者前来采风、创作,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  11月30日上午,在家门口遇见到卓港宣讲十九大精神的本报记者,苏少辉热情地邀请记者到他家做客,老苏指着屋子旁边整洁的篮球场说:“瞧,这块地就是当时的臭水塘,整治后完全大变样了。”推开老苏家的窗户,不远处青山葱郁,南溪流水潺潺,老苏心满意足地说:“我们就像生活在画里。”

­  看着卓港村的华丽转身,党支部书记许红君激动地说:“十九大报告首次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限定词之一,建设美丽乡村是村民所期盼的,是基本的、重要的民生工程,环境好了,生活宜居了,自然就能赢得民心。”

­  碧水绿树、亭台楼阁,漫步公园的亲水木栈道,下浦村村民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态治理带来的巨大喜悦。

­  76岁的何瑞细用自行车载着小孙子在农民公园的木栈道上兜风,之前听说村里要整治环境,他二话不说主动让出了自家的蘑菇房,看着原址上建起的凉亭,老人们休闲时满足的笑,何瑞细乐呵呵地说:“村里治理生态环境是好事,我们当然要支持。”

­  在农民公园不远处,一盏11米高的太阳能路灯正拔地而起,村委会主任何大胜正指挥着工人调整路灯方位,他说:“农民公园建成不仅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而且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村里广场舞队随之成立,增设的这盏路灯就是专门为村民跳广场舞服务的。”

­  “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东泗乡书记邱子路脱口而出一段十九大报告原文,他比画着墙上挂着的东泗乡区域图,慷慨激昂地说:“这是我们的责任。”

­  走进松岭村,记者仿佛置身一个立体画廊,冲墙而破的鲨鱼,自行车骑行少年,闽南农村生活的场景,绿意盎然的花房新居……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在村民的房屋外墙铺开,这就是松岭村最大的特色——3D彩绘。

­  松岭村采用“校地共建”合作模式,邀请厦门理工学院艺术学院、龙海美术家协会等单位,利用村主干道两侧墙面创作彩绘作品。挂钩松岭村的副乡长张伟力说:“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彩绘,不仅增添了村民的生活乐趣,也让全村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  一年多来,东泗乡依托南溪做足“水文章”,投入资金近7000万元,对南溪主干流及流域内港道、沟渠进行综合治理,全面推行微动力生态处理池,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疏通南溪流域的“毛细血管”,打造会呼吸的护岸,实现村民“又见炊烟”的期盼。东泗乡书记邱子路说:“十九大报告浓墨重彩地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总结和重点部署,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学习是基础,关键在落实。下一步,东泗乡还将持续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打造各具特色的宜人宜居生活圈。”

­  绿水青山造就金山银山

­  “生态+”产业带动脱贫致富

­  记者一行沿着花都大道一路西行,来到东泗乡溪坂村。午后冬日的暖阳透过云层铺洒在连绵起伏的山丘上,一栋栋精致的农家小别墅,沐浴在静谧柔和的光辉里,成片花苗种植郁郁葱葱,一幅田园风光景色跃然眼前。

­  在溪坂新村路口一幢新建成的小洋楼前,村民陈旺奇和妻子正在花圃里栽种扶桑。

­  忙了一阵子,陈旺奇邀请记者一行到他的新家泡茶,宽敞明亮的挑高大厅,耀眼华丽的吊顶水晶灯,大片的山水波纹大理石背景墙,精致高档的红木家具,装修一点都不比城里差。“过去溪坂村很多田地荒废了,村民都不知道该干吗,自从种植绿化苗木,我们的生活大变样了。”谈到这几年的发展,陈旺奇感慨地说:“花都大道是条致富线,更是我们的救命线。”

­  溪坂村地处东泗乡最西部偏僻地带,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村里除了务农没有其他产业,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不少田地荒废成了“咸菜地”,外村人都不愿意把女儿嫁到这里受苦。

­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东泗乡党委书记邱子路介绍说,近几年,随着东南花都的声名鹊起,花都大道通车后,溪坂村利用毗邻东南花都的地理优势,紧抓花卉苗木产业转移的机遇,后发制人,种植地被苗木上千种。如今溪坂村再也没有闲人,短短的几年时间,形成千亩花卉走廊。

­  “我们村离东南花都近,路边的田地调整为花圃,租金也水涨船高,如今每亩地年租金达5000元。”陈旺奇是村里最早种植苗木的一批人之一,他在花都大道边租地3亩种植地被花木,年纯收入18余万元。

­  邱子路欣喜地说:“东泗乡主动对接东南花都的辐射,以溪坂村为龙头,以花都大道为轴,突出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建成集花木产销、休闲旅游、新村建设为一体的特色新乡村。”截至2016年底,全乡共有苗木花卉种植面积约2500亩,种植户近600户,种植基地25家,年产值可达9000万元。

­  如果说溪坂村的花木种植给村民们带来了春天,那么碧浦村的大棚蔬菜种植无疑是东泗虾养殖产业转型探索的新成果。

­  碧浦村上洋片区180亩钢结构连栋大棚蔬菜基地颇为壮观,这里是六桂堂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主产区,也是碧浦农业转型的示范基地。

­  在一个个白色薄膜罩住的温室大棚里,种植着辣椒、青椒、叶菜类等蔬菜,工人们正在为长势良好的椒苗搭设成长、结果的空间。

­  “连栋大棚蔬菜是通过对虾池平整复垦,搭建大棚种植连片蔬菜,通过利用家禽排泄物转化成的有机肥料,打造出零排放、零污染、可持续的生态特色农业。”六桂堂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

­  六桂堂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目前大棚种植高值椒科蔬菜,蔬菜年产量达1500吨。预计每亩可实现收入1.8万元左右,可达到当年改造提升当年回收成本的目标。

­  在大棚外,记者遇到了碧浦村村民方艺南,前几年由于妻、父突发重症相继离去,家庭经济不堪重负而致贫,成为了乡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他加入六桂堂果蔬合作社,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个月可以领3000多元工资,加上土地流转的租金,如今他已成功脱贫。

­  目前,像六桂堂这样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东泗乡有21家,除了探索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他们以“土地流转+劳务合作”的方式,带动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收入家庭脱贫致富,与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为10户贫困户提供劳务合作,每年可为每个贫困户家庭增加收入1万元以上,巩固脱贫成效可谓功不可没。

­  “大棚蔬菜种植的转型带来的不仅仅是高效的经济效益,由于大棚种植设置防虫网,有效减少了虫口密度,少施农药甚至不施农药,有力地促进了全乡生态环境治理,”村委方耀辉说,“自从大棚蔬菜种植引进后,碧浦村上洋片区的河道淤积大大缓解,河道清淤从一年三清转为三年一清,是‘生态+产业转型’带来环境效益优化的结果。”

­  进入新时代,乘强劲东风,龙海东泗“生态+”继续进行时,“生态+”再谱新篇章。东泗父老乡亲是有福的,“生态+”效应和效益正日益全面地展现出来。(记者邓文忠邓娜通讯员龙闻实习生庄跃婷文/图)

彩色荧光笔

船用涡轮蝶阀图片

轮胎翻修机械

卫浴镜前灯价格